我国轴承工业仍将快速发展 |
来源:收集 点击数:14246次 更新时间:2012/6/14 9:07:55 |
承接“十五”发展之势,2006年中国轴承工业依旧稳健快速发展,2007年这一态势将继续保持,不会出现大的波折。这是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,并结合协会自身对行业主要企业(集团)的统计分析后,对2007年行业走势所做出的判断。
据介绍,2006年全国轴承行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20亿元,较上年增长19.23%。按企业性质划分,其中,国有、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行业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16%;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63%;三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占21%。2006年全国轴承行业共完成轴承产量71亿套,较上年增长18.3%。其中内资企业完成59.5亿套,比上年增长18.06%,外商独资企业完成11.5亿套,比上年增长19.79%。2006年全国轴承行业共完成利税总额58亿元(其中利润总额为34亿元),较上年的49亿元增长18.37%。
从轴承对外贸易看,2006年我国轴承进口增长高于出口增长,受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影响,全年四个季度连续出现逆差,全年逆差达5003万美元。
2006年我国共出口轴承28.5亿套,比上年增长13.24%,出口创汇16.48亿美元,同比增长14.65%。在出口产品的构成中,球轴承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仍占据大头,出口数量占总数的89.58%,创汇占总金额的55.42%。2006年我国共向全球14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轴承,其中超过出口额1000万美元的有31个,合计占出口总额的91.58%。出口金额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、日本、德国。
进口方面,2006年我国共进口轴承16.92亿套,比上年同期增长0.64%,用汇16.98亿美元,同比增长24.85%,轴承均价增长较快。2006年我国进口轴承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,其中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17个,共占进口总金额的93.8%。进口金额排在前几位的是日本、德国、泰国、美国和瑞典。
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张乔凡理事长在分析了2006年轴承工业发展情况后认为,一方面,轴承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正进一步加快,内资企业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增加到83家,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9.4亿元,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53.13%,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。另一方面,民营企业发展迅猛,份额进一步扩大,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份额则继续减少,但其在产品自主研发及所拥有产品的规格、重要性和对行业的贡献上仍占据着重要地位;外资企业不仅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,而且投资的领域更广。如美国铁姆肯公司开始介入中国的航空领域,并已在成都建立了可生产提供航空轴承的新工厂。除了建立新工厂或将海外工厂迁到中国,外资企业还纷纷建立研发中心,研发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,他们也表达了不放弃与中国企业合作甚至并购重组的意愿。
谈到中国轴承的出口,张乔凡表示,在连续两年实现贸易顺差后,2006年又出现逆差5003.76万美元,这虽属正常现象,是受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。但它也反映出,随着我国一些重大项目的推进,对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的需求量上升,而我们在高端轴承的研制上仍有欠缺与空白。我们的产品仍以中低档为主,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对高端轴承的需求。因此,“十一五”期间轴承行业的重点工作就是围绕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个重点领域所需的轴承产品展开研发,增强自主研发能力,不断提升产品档次,为提高重大装备国产化率做出贡献。针对行业内企业较为分散,中小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的问题,协会将大力推动和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,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,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,实现企业对试验、测试设备等基础资源的共享,组织企业、科研院所对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等等。
展望2007年,张乔凡认为现在轴承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极为有利,国家出台了很多扶持装备制造业的政策,而且税率调整后, 中外企业将有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,这些都将促进行业的发展。但他也表示,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存在的国外反倾销制裁风险,2007年轴承行业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。
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秘书长郑如辰也表示,2007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,构建和谐社会,落实“十一五”规划的关键一年,任务繁重。协会将结合轴承工业的实际,团结全行业的力量,继续实行“贯彻一个发展战略,坚持一个工作方针,实现一个根本转变”的行业发展思路,着力自主创新,促进和谐发展,积极推动轴承行业又好又快发展,由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,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建设轴承强国多做贡献。 |
【刷新页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 |
上一篇:中国轴承行业现状 下一篇:辽宁瓦房店市被授予“轴承之都”称号 |